雨花石鉴赏网

古代银票防伪技术揭秘:为何没人敢造假?

11-15

古代银票防伪技术揭秘:为何没人敢造假?

前言

许多影视剧中都有银票的身影,各方的大老板都拿着这薄薄一张纸就搞定了几千上万两的大生意。

可这也不禁让人想到,当时又没有先进的防伪技术,却很少出现假银票的现象。

难道古人真的连复制这样“一张纸”都做不到吗?还是说有什么原因让人们根本不敢造假银票?


银票的起源

在中国历史上,每一任君王都是“重农抑商”,以维持自己的统治,而商人在农业和手工业之中,是最低级的存在。


古代人利用真金白银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,所以金银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“硬通货”。

从封建时期开始,黄金的地位就没有任何变化,唯一的区别就是,虽然它的价值和声望更高,但重量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

而且古代的社会秩序远没有现在这么良好,很容易受到各路匪徒山贼的威胁,在这样的环境下,如果平民还带着金子到处跑,那就更容易让强盗有机可乘了。

纸币的存在,不仅可以缓解人们随身携带的困难,而且还会增加人们出行的安全性,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治安问题。

古代银票最早出现在唐代,那时纸币被称作“飞钱”,是政府发布用于汇通贸易的票据。

而到了宋朝,“重农抑商”这种情形已大为改观,商贾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升,此时,商贾已从卑微的身份,变成了富裕的象征,民众对商贾的喜爱也与日俱增。


在北宋初期,四川成都就有“银票铺户”,专门为身负巨额资金的行商办理存钞的生意。

储户将现金交给铺户,铺户将储户的存款金额暂时记在一张楮纸上,然后交给储户,储户取出后,按每贯30文的利率,收取一定的保管费。


这些用来记录储蓄数额的楮纸,被称为“银票”,此时所谓的“银票”,只是作为储蓄、取钱的凭证,并不是真钱。

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“银票”得到了更多的应用,很多商家组成了专门负责“交子”的流通与交换,并在地方设立了一些分支机构。


以往学者们一直把成都东门外的“椒子街”当作印刷“银票”的场所。由于《成都城坊古迹考》中关于成都“椒子街”的说明是:“一说街名曰‘银票’,以宋代尝设银票务于此。”

然而,当地的古钱收藏家却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,《成都金融志》的解释:“北宋益州的‘银票铺’实为四川历史上最早的货币金融机构,而益州的银票务则是最早由国家批准设立的银票发行机构。”

所以很明显,银票发行机构就是印刷地的说法并不成立。

换句话说,“银票”的发源地在“椒子街”,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,“银票”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,再加上没有确切的材料可供研究,只能从相关的典籍中寻找。

货币博物馆的詹星便从古籍中找到了“银票”的产地。

在藏书阁查阅《全蜀艺文志》,发现有一篇关于元朝费着所撰《楮币谱》的记载:“元丰元年(公元1078年)增1员;掌典10人,贴书69人,印匠81人,雕匠6人,铸匠2人,杂役12人,廪给各有差。所用之纸,初自置场,以银票务官兼领,后虑其有弊,以他官董其事。隆兴元年(公元1163年),使特置官一员莅之,移寓城西净众寺。”

这意味着印刷正式“银票”的地方是城西的净众寺,但是900多年过去了,成都已经没有了“净众庙”,要如何去寻找?

其后,在四川南充市一位名叫丁祖春的学者协助下,詹星考证得更加清楚:净众寺始建于东汉的延熙时期,在六朝时名安浦寺、唐时名净众寺、宋朝改为净因寺、元代改为万佛寺,明朝张献忠进川后,遭战火焚毁,清朝康熙初期重修,仍名“万佛寺”,地点在成都西门金花桥边。

在明代,银票已成了一种主流的纸币,在这些纸币中,最有名的当属明代正式发行的“宝钞”。


清代,银票还在使用,但因其财务管理不当,大量印制的银票,使其价值不断下降,直至清末才被新式纸币所取代。

古往今来,都是这样,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总会有一些人,喜欢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,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。

奇招频出的防伪手段


宋代主管钱币发行的机构叫做“交子务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北宋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“抄纸院”的机构,专门从事“钞纸生产”,专攻防伪技术,以保证交子的安全发行。

天圣元年11月,益州府交子务成立,这是世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定纸币管理部门。


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发行,印刷,防伪,兑换和纸币的制作。

在最初发行的时候,也有不少人抱着做“假交子”的想法,以此赚钱。


北宋朝廷为使“交子”的发行与流通更加规范化,曾下过严厉的命令,凡伪造者,杀无赦。

另外,为了避免作伪,有关官员还会在交子上加盖“造假者斩首,告密者,赏银五两”的字样。


不过,光靠这几个字,还不足以震慑人心,毕竟在如此丰厚的利润面前,总会有人铤而走险。


宋代的时候,为了保证交子能够顺畅地在市面上流通,防止有人伪造,各个层级的官员对纸币的审查都是非常严格的,根本不会有任何的破绽。


另外,造交子的纸用的是北宋时期独有的楮皮纸,质地光滑,用来做银票,这是最好不过的材料。

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这种纸价格不菲,一般人根本买不起,市面上也很少能找到,光是这张纸的原料,就足以让人放弃造假的念头。


除了用料上下足功夫之外,纸币上还会有许多花样,像清代的纸币上就有许多龙纹,繁复的花纹使伪钞的成本大大提高,从而大大防止伪钞的出现。

但在古人看来,这还不够安全。


古代的人们在研究和实践之后,就把“双色套印”和“多色套印”这一新工艺应用到了纸币上。


甚至用各种色彩的文字,依照一定的先后次序,排列成防伪符号,一张小小的钞票,居然还有这么多的安全措施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。

后续的防伪技术发展


在古代,不仅有楮纸,还有一些特殊的纸张用来造纸币,比如清朝时的龙纹白纸和高丽纸,这种特殊的纸张,根本不向民间市场流通,所以造假的困难就更大了。


甚至在纸币上的花纹中都会藏有特殊的标记,作为鉴别真假的标记,以清代纸币上的满文字为例,大多使用了复杂的笔划,只有行家能够辨认出来。

这样的做法极大地防止了伪钞的出现,对维持市场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


当然,出于安全考虑,古代的人们不仅在纸币上采用了多种防伪法,而且还经常更换银票的票版。

举个例子,明朝造币,按照朝廷的规矩,一年之内,必须重新制作新的票版,而旧版则会被立即毁去。


这样一来,造假钞的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制作伪钞了,因为他们的研究进度,远远赶不上国家发行新票的速度。

而且造假钞的下场是很可怕的,“伪造者斩首”几个大字被刻在纸币上,以提醒人们造假钞这条路的后果。


在封建时期,法律严苛,触犯法律的人,不但自己要被处死,还要牵连到整个家族。

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朱元璋,他曾经下令,凡是敢仿造“大明宝钞”的人,都会被株连九族,这样一来没有人再敢造假,就是怕被人发现,或者被人举报。

除了死罪,还有发配边疆,充军之类的残酷刑罚,严厉的刑罚,让人不敢触犯法律,也不用担心银票被伪造。

从各种手法上来说,古代银票的防伪技术还是相当高超的,不但在科技上有很强的科技含量,而且还从法律层面严格限制。

结语

正所谓: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

虽说在古时,科学技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,但就是这么一张小小钞票,展现出了古人伟大的才能和智慧,守护着亿万劳动人民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时代。

碧玺手链

张大千的画值钱吗